在追寻意义中找寻自由: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哲学
在这个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思考与怀疑。薪资、地位、自由度,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不断碰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代人心理状态。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希望能与同样在思索人生意义的你产生共鸣。
职场天花板与薪资焦虑
我总觉得自己是物欲比较低的人,但仍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国内环境带来的某种抑郁感。身边有朋友在大厂间跳槽,月薪从20多K一下飙升到30多K,但代价是几乎每天晚上8点才能离开办公室。职场经验被明确地划分为1-3年、3-5年、5-10年等门槛,而薪资增长并非线性关系。当达到某个层级,你会发现市场行情已经没有多少上升空间,于是很多人不得不转变为所谓的"老油条"。每当想到这一点,心中总会泛起一丝抑郁。
一位做到几百万生意规模的朋友曾告诉我,在国内能有一两万的月薪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我的社交圈中还有许多进入字节、阿里、腾讯、蚂蚁、微软的同学,以及在美国大中型科技公司实习的同学,还有跨国公司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同事,他们的收入水平又是另一番景象。此外,目前脱节的房地产市场也是我忧虑的来源之一——我对于需要透支30年的房贷感到厌恶,觉得那样的生活缺乏自由。
自由的困境
我说不清为什么一想到这些就会陷入深沉的思考,变得相对悲观。日常生活本身的花费其实并不高,有空自己做菜,自制的饮料也很美味。或许是对"自由"这个概念的执着,反而困住了自己。
但仔细想想,古时从未出过村庄、跨越大山的人;近代从未离开过县城的人;现代从未出过国的人;以及当下从未到过其他星球的人——我们都不自由吗?
因此,自由实际上是一个主观概念。悲观和渺小感往往源自于我们知道某些事情的存在,却无法达成。相信天圆地方的人不会为自己只能生活在一个小蓝星上而苦恼;而了解宇宙理论的人在阅读《三体》时,面对那巨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则会发出长叹。对于特别爱思考的INTJ性格来说,在探索欲的驱动下,悲观似乎是一种必然结果,无论面对的是疾病、生死还是宇宙的广袤。
财富自由与更深层次的悲观
财富自由可以解决物质和生活成本层面的悲观,但总有更深层次的悲观等着我们。永远会有无法做到的事情,终极目标总是难以实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关键或许在于了解人生本质中的悲观元素。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从高中时期就被我摘抄下来,但可能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认识到薪资不会无限增长。
我认识到许多人日夜劳作12个小时。
我认识到即使在硅谷湾区年薪30万美元,带孩子的家庭也可能捉襟见肘。
我认识到疾病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但我尚未认识到如何保持乐观。
寻找出路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现有框架内做更有建设性的事情,在边界内改变局部。当投入到刷题、刷分、刷钱的过程中,收获感和成就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那份空洞与虚无。
有人说,从终极结果来看我们终将失败,但过程中可以寻找意义。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意义?是让人开心愉悦的事情就称得上有意义吗?比如体验新游戏、新语言、新文化、新建筑风格、结交新朋友?还是创造美食、知识、工作价值、企业、社区、文化?我们的兴趣爱好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些类别。显然,处于观察状态的我经常直击核心问题。
意义的两个维度
体验性/享乐性活动
这是最普遍的意义来源:
- 当下的价值:美食、美感、愉悦,多巴胺带来的幸福感体验
- 个人的体验:接触新事物,加深对世界的理解,认识到不同个体的存在
- 社会连接:结交新朋友、体验不同文化,本质上是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满足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基本需求
建设性/创造性/贡献性活动
这类活动得到了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和黑石集团创始人Stephen A. Schwarzman的推崇,甚至在哈佛的研究中被定义为成功人生的标志。这类活动让人感到自己超越了纯粹的个体生存,与更宏大的事物(社区、知识、文化、他人的福祉)建立了联系,实现了某种超越感。这包括超越自我、实现能力、青史留名、承担责任和使命感等。
Ray Dalio认为人生应该由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使命感的工作组成。这正好对应了上述两个方面:连接带来体验和社交满足,有使命感的工作则带来超越感和责任感。
生活在偏见与选择中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进入这个意义感的框架,并学会活在当下(Living in the Present)。这是一种"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 Principle Thinking)。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是一种偏见,因为文化中的"意义"概念已经被特定方式塑造了。当我们提到这个词,就已经带入了特定的价值观,有选择性地忽略了虚无主义和纯粹的享乐主义。
人类其实是活在各种偏见中的,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价值观,然后帮助群体掠夺资源和繁衍壮大。因此,在批评他人"偏见"之前,或许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偏见。市场和自然法则会保留下认可某种"偏见"的群体。每个人实际上只是在宣传自己的生存策略和历史经验!所以对艺术、精神满足、宗教伦理,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也许,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这些框架的存在,并在承认它们局限性的同时,仍然能够从中找到让自己安心的那一部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