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思考自己要怎样的生活。

无标题-2025-01-01-2111

在高中时看着书里的美国大公司高管,全世界飞去谈商务,在飞机里打开自己的电脑工作,以为这很帅。

因为那显得自己有社会地位、在牛逼的公司的核心项目,与优秀的人共事,学习前沿的技术和视野。

但是大四因为学术表现和编程技术能力优秀,直接去了学术大牛的实验室,全职当作博士培养了一年。后来我因为希望更加贴近行业,从商业视角和业务角度看待crypto,而非一行行代码,选择去了金融科技公司。但是我的心态逐渐转变。

看了《资治通鉴》里的故事,权倾一时的人物只有短短几句的死法描述,这让我深感世事无常,功名利禄终是虚幻。

开始发现《百万富翁快车道》里慢车道的工作本质(即那种用时间换取金钱,缺乏杠杆和被动收入的模式)。

开始切身感受到公司运转、业务的开展,以及个人在其中的发展节奏。

开始理解学术论文里的参差不齐,并非所有发表都具有同等价值。

开始认识到赚钱和时机关系很大,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努力。

开始理解忽悠、观念如何影响市场。学会观察社会和人性的复杂。

尤其是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让我对时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于是那种看着很忙,自己却陷在许多非核心甚至重复性、替代性高的事情中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进一步理解了商业社会的本质,组织的本质,是一群人为了共同追求商业利益或相信能够盈利的项目而聚集,而利益分配的模式往往是创始人或少数人安排大多数人的任务和回报。

任务有重要、回报率的区分,这都是生意的需求,讲究的是商业利益驱动。

而员工的薪资福利,很大程度上来自老板们为争夺劳动力以增强生意竞争力而产生的市场竞争。

这就容易造成常见的组织会出现的问题:

🔹 当追求更高的利润、更快的增长、更大的市场份额时,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公司会倾向于要求员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以牺牲个人生活为代价。

🔹 员工感受到成为“工具人”和“代理人”。 基于商业重要性进行任务分配,但对个体而言可能枯燥、重复或缺乏成长性。一旦认为自己的付出与任务重要性或回报不匹配时,这种矛盾就变得非常突出。

不少公司还有较高的末尾淘汰制度,这进一步加剧了不安全感。

🔹 这种环境会阻碍长周期的创新、降低对潜力和创新的奖励,并且难以打造真正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建立员工忠诚度。因为员工普遍认为自己是可替代的成本,并且创造的价值主要归属于公司而非自己。

🔹 风险规避和体制僵化。末尾淘汰等管理手段往往无法深入组织结构的“毛细血管”去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容易在内部打造“山头”和派系,员工为了不被淘汰更加紧密地“抱团取暖”,内部倾向于保住核心成员和维护已有阵地,将压力转移到边缘和新成员身上。外部则阻碍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协作。虽然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点,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这种体制病。

🔹 难以留住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能力、有选择权的优秀员工,会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更健康、更注重长期发展的平台。这容易造成一种现象:高薪确实能绑定一部分人,但他们可能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和真正的协作精神。

🔹 知识和经验流失。频繁的淘汰会导致组织知识的断层,使得在进行系统维护、项目重启等工作时,常常需要从头摸索和积累,造成业务发展速度变慢,面临更大的内部阻力。

这进一步让我意识到,那种教科书里充满“使命感”的工作,在现实商业环境中实际上是很难真正实现的。每一个公司都会有漂亮的使命愿景陈述,但在强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和激烈竞争压力下,生存和盈利往往会优先于那些抽象的“使命”。

进一步说,作为个人,尤其在大型组织里,很难直接感受到自己具体执行的、重复性的、技术性的任务,到底和公司宏大的使命愿景有多大关系。

在高压、不确定性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首要“使命”往往变成了生存、保住工作和达成短期指标。这种现实的生存压力,常常会压倒并消解宏大使命的意义。

而且,许多公司喜欢用“使命感”来包装其服务商业利益的核心目标,而员工在这种包装和现实行为的落差下,反而容易陷入犬儒主义。他们可能对公司宣称的美好事物(如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文化)持怀疑、不相信甚至嘲讽的态度。他们对公司管理层、政策和承诺失去信心,不相信公司会真正关心他们的福祉、职业发展或长期稳定,因为公司的实际行为(如随意的加班要求、不透明的考核、说裁员就裁员)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随时可能被牺牲。这一点在中国,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尤为明显。

从学术的纯粹(可能带有探索知识的使命感)到商业的现实(金融科技的业务视角),再结合对历史、商业本质和人性的深入认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所以,我变得更加清醒和务实,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光鲜或理想化的描述所迷惑,而是能够更真实地看待职场和商业世界。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它。

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在于系统设计、战略思考、量化分析、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等方面,对这些领域很感兴趣,并且喜欢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迭代。

✅ 我的分析思维和逻辑能力,让我在理解金融模型和捕捉市场情绪方面有优势。

✅ 我的系统性思维,使我更容易观察到不同事物和模式之间的关联,看到整体而非孤立的点。

✅ 我善于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效率问题和潜在的改进之处。

于是,我发现自己真正适合去做以下事情:

✅ 深入区块链金融系统,不仅理解其系统设计,更参与其中,比如设计套利或风险控制策略,根据系统特性寻找并把握机会。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的领域。

✅ 尝试去做量化交易,不仅仅是技术实现,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寻找能够解释或预测市场行为的因子,比如宏观经济数据、市场情绪指标、筹码分布等。

✅ 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那些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存在优势的“风险收益对”,然后通过主动的仓位管理和策略调整来控制风险,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我喜欢像“兔子洞”一样充满未知和深度的领域,它有足够的复杂性、挑战性,同时也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符合我个人的兴趣和追求。以前学计算机、学区块链、学金融、学量化,很多时候是听别人说这些领域高端、赚钱多。但是现在我更加觉得,这些方向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更是适合我个性、能够让我持续投入并享受其中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