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从「想明白」到「做出来」的鸿沟
我最近在看一些「聪明钱」怎么思考,研究他们的哲学和方法论。
我发现,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最终都回归到了「注意力和执行力」上:你看对地方了吗?你找到那个真正能做出决策的依据了吗?然后,你真的去执行了吗?你是在控制情绪,还是在被情绪控制?
当我开始用这个框架去看Crypto圈子时,一些现象就变得非常清晰。我看到一些新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他们甚至可能对EVM、Solana的底层原理一知半解,但他们就专注在套利这一件事情上。他们不懂理论,但他们「看对」了市场摩擦这个点,并且用强大的「执行力」建立起系统。
他们也让我意识到这类生意的本质:机会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你必须「候着」,做好万全的准备。当那个潮水(机会)来临时,你才能大把地印钱。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做事方式。我接触得更早,我花无数时间去拆解Uniswap V3的数学公式,去理解那些复杂的tick和流动性聚合。我试图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建立系统」。我「看」的地方不可谓不深,但我的「执行」却和「结果」脱钩了。结果是,我实际上大部分都还没有怎么赚钱。
这背后,是两种做事思维和方法论的根本区别。
第一种,是「学者」模式,也是我的惯性模式。它的思维习惯是自下而上的。我痴迷于「第一性原理」,必须从根基开始,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它的方法论是完备性驱动,在行动前,我试图掌握所有的「面」,才能安心地去实现那个「点」。这种模式在「迭代和优化」一个已知系统时非常强大,能让系统更健壮、更完美。
但我的困境是,我把它误用在了「启动阶段」。我不是没有在动手,而是在动手的方式上,就陷入了「学者」的惯性。我没有想着先用最快的方式搭出一个能跑的v1,而是过早地考虑了「可拓展性」。我就像刚砌好了角落的一块砖,就开始思考整座大厦的布局。这种「过度设计」的执行方式,和我「启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全不匹配的。
第二种,是「猎人」模式,是套利者们的模式。它的思维习惯是自上而下,目标驱动,高度专注。他们不关心完整的「世界地图」,只关心通往「猎物」的最短路径。它的方法论是最小可行性。他们用一个粗糙的v1去「开第一枪」,用行动来获取最真实的「内部数据」。他们交付的v1可能很粗糙,但它是一个锚点,一个可以迭代的实体。这种模式在「启动阶段」和「抢占机会」时极其高效。我的反思是:他们一直在「先做再说」。他们用行动验证想法,而我用思考验证想法。
这种「学者」模式,也让我联系到几年前做科研时的困境。当时我做一个项目,花了大量情绪和精力,压力非常大。我想把事情做好,但导师一直说我「做得不够快」,或者「没达到要求」。现在回想,我才意识到那个荒诞的困境在哪里: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
他没有一个具体的需求。而我,这个「学者」,却在「模糊的需求」下去疯狂地「打地基」。我试图用完美的逻辑和全面的调研,去倒推出他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真实想法」。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我做的东西,在他看来「抓不住重点,做得太全太散」,最后就像一坨垃圾。我的深度思考,在「他者」的视角里,成了「不靠谱」和「拖延」的代价。
这就是「学者」模式的诅咒:当你在一个目标模糊、需要快速迭代的环境中,你越是执着于「第一性原理」,你可能就「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这也导致了我的另一个行为模式:「小马过河」。这是朋友们给我贴的标签,我觉得很准。因为我的「学者」本能告诉我,必须掌握完整的地图,所以我一直在问。我问这个怎样,那个怎样,试图通过收集别人的反馈,来拼凑出一张「绝对安全」的地图,来指导我是否要「过河」。我陷入了「低行动力陷阱」里的「反刍」。我总在思考,总在问,却忘了我首先需要做的,可能只是亲自下水,去试一下水的深浅。我那个简陋机器人第一次运行的日志、它亏掉的第一个0.1 SOL——这本该是我自己的、最宝贵的「内部数据」。但我却倾向于用别人的「外部数据」来替代它。
这个「注意力和执行力」的框架,也让我看清了我的新同事。他比我晚一年加入,但做事非常干脆。我自认在方案设计上考虑得远比他深入。但现实是,他总能更快地拿到结果。因为他就是「猎人」模式,他聚焦于「执行」,而我则陷在「学者」的内耗里。
终于想明白了。
我一直以来的困路,是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我痴迷于当一个「学者」或「架构师」,想去设计完备的、可拓展的「分布式系统」。但**「架构师」的价值,是优化已验证的商业模式**——当生意被证明能赚钱,才轮到你去搭建更牛的炼金厂,去处理「规模化」的问题。你在「优化」体系,但吃不到最大的利润。
而超额收益,真正的「暴富」,来自「猎人」模式——第一批冲进「西部荒野」的人。他们工具简陋,但行动果断,能拿走最大、最容易的那块利润。等「架构师」们被请来规划流水线时,「超额收益」时代早就结束了。
这就是我所有困惑的根源:我一直试图在「淘金」的游戏里,扮演「炼金厂架构师」。
回看我的科研项目——导师需求都没验证,我就在「架构」完美系统。回看Crypto套利——典型的「荒野淘金」,我却在研究V3数学(设计更完美的铲车),而不是先用v1机器人「占领金矿」。我的新同事交付能用的v1,而我在v0阶段就陷入规模化思考。
看的太多,想的太深,做的太慢。
「学者」的能力——拆解协议、追求第一性原理——没有错。错的是用「架构师」思维,去「荒野」里和「猎人」竞争。
关键不是「模式切换」,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你在玩哪种游戏?
在需要「开创」和「破局」的领域,追求「架构」本身就是错误的。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起点,用「猎人」的速度,去拿「超额收益」。
先淘到金子,再考虑建厂。





